干旱区研究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1-4675
国内刊号:65-1095/X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3489 人次
 
    本刊论文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

  一、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于多样性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继承与发展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岷江上游流域林地和草地占土地利用现状的90%以上,耕地和果园等进展土地利用现状的2.4%左右,其余土地被用作为城镇住宅和交通等基本用地。由于岷江上游具有比较独特的气候特征,导致河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高山和山原地域人口偏少。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域以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为主,该系统主要集中在2500m以下的河谷区域,加强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保障各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还有利于多样性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继承和发展[2]。

  (二)有利于提高基因库和天然的生态屏障的稳定性

  岷江上游流域包括青藏高原区域的一部分,是全球生物品种集聚的重要区域之一,拥有众多世界稀有的保护植被作物和动物,因此岷江上游流域被人们称之为“天府之国”。岷江上游流域生态屏障功能十分强大,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促进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提高基因库和天然生态屏障的稳定性,为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三)有利于解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决土壤干旱问题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的呈南北向均匀分布,其结构和功能具有自身的特点,该特点主要表现在脆弱性上。岷江上游气候变化幅度较大,一方面由于该区域内降水量较少,另一方面由于该区域土地水分蒸发量较大,土壤干旱现象十分严重。下表1是该区域土壤含水量占有天数。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区域植被作物生长环境之分恶劣,促进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当地土壤干旱问题的重要手段。

  (四)有利于干旱河谷土地资源集约优化利用

  众所周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影响的农作物区域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地面积非常少,当地农业人口数量较多,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的面积均低于0.01hm2。由于后备耕地资源匮乏,很难顺利完成谷坡地开荒工作,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影响的农业用地大多属于陡坡地,适合农业种植土地的集约水平较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促进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提高适合农业耕地节约化和水利化程度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内农业产品产出量和产值,是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成因

  (一)横断山区干旱河谷气候形成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横断山区干旱河谷气候形成与当地的“焚风效应”有直接关系[2],国外学者则认为我国岷江上游地区横断山区干旱河谷气候的形成与山谷风局地换流有关。“焚风效应”认为横断山区的山脉走向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区域垂直,山脉迎风坡可以截留大量雨水,背风坡雨水量相对较少,导致河谷地区出现干旱问题。结合横断山脉和河谷的地形趋势来看,该地区很容易形成中型山谷风,如果岷江上游区域出现降水,横断山区谷地内部则很少受益,导致该区域干旱问题严重。

  (二)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形成

  图1是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分布示意图。岷江上游位置位于横断山脉区域以北,该区域维度与其他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划分干旱河谷区域的过程中,该区域通常被划分在干温偏湿的行列之中。岷江上游流域与横断山脉区域相比降水量明显较多、蒸发量偏小。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多方面:第一,复杂的地质构造导致该区域出现干旱河谷气候。岷江河谷正处于四川东部地台区和西地槽区之内、地壳活动极不稳定、容易发生地震等自然危害;第二,大气环流的影响。该区域同时受西风南支急流、印度洋暖流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导致干旱河谷地带出现严重的干旱问题;第三,近几年,人为因素对该区域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加严重破坏了自然耕地,生态发展极不平衡导致该区域干旱问题严重。

  三、岷江上游农业发展适应干旱河谷气候变化的对策

  (一)以集约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干旱河谷生态农业区

  以集约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干旱河谷生态农业区是促进岷江上游农业发展适应干旱河谷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3]。为了改善岷江上游农业生态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者必须结合当地干旱河谷气候的实际特点,将发展重心放在当地优质水果和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工作上。例如,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域海拔高度在2300m以下且积温大于10°C以上的位置种植优质的水果和蔬菜,其中春季莴笋、番茄、芹菜以及白菜等蔬菜以一年三熟的发展模式为主,还可以建立苹果、莴笋、番茄和白菜的种植模式。从社会效益上来看,以集约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干旱河谷生态农业区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二)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采用科学整地方式

  干旱河谷气候区域很容易引发生态安全问题,从而导致当期农业用土效益退化。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采用科学整地方式首先应该将干旱河谷中坡度在15°以下的沿河位置比较地平的地域改造成为高产的农业用地;将25°以下的谷坡地改造成为林果经济用地;坡度25°以上、土层较厚、条件比较优良的坡地可以用作为经济林建设和放牧发展;其他坡度25°以上、海拔超过3000m的坡地可以实施退耕还林计划,使干旱土地的利用格局进一步优化。

  (三)构建生态农业推广技术保障体系

  构建生态农业推广技术保障体系是促进岷江上游农业适应干旱河谷气候的重要手段。构建生态农业推广技术保障体系需要岷江上游农业建设者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和综合利用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以及适合物种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在建立完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标准的同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另外,构建生态农业推广技术保障体系还要求当地建设者结合当地土地的实际利用现状,建立完整的农业技术培训机构、规范实施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促进该区域农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四)合理规划居民用地

  要想促进岷江上游农业适应干旱河谷气候的发展,当地农业建设者还必须结合当地居民用地的实际状况合理规划居民用地。岷江上游流域受自然因素和特殊环境的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任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文化阶段,居民生活用地仍然采用传统依山而建的方式以山地为住宅的支撑。岷江上游流域大约有40%的居民用地建设在坡度大于15°的山坡上,山坡上大量的居民生活用地不仅会降低山坡的稳固性,还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等问题。由此可见,岷江上游流域居民生活用地受干旱河谷气候影响比较严重,居民大多分散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山体上。促进岷江上游农业发展适应干旱河谷气候就必须合理规划居民用地,尽量改变传统分散性山体坡度居住的现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情况合理布居民的生活用地,促进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岷江上游存在严重的干旱河谷气候,该气候条件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4]。要想促进岷江上游流域农业适应干旱河谷气候的发展,当地农业建设者应该在了解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的前提下,从以集约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干旱河谷生态农业区、构建生态农业推广技术保障体系以及合理规划居民用地等方面着手,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区域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干旱区研究》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干旱区研究》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